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造佛像的種種利益



造佛像,為佛所讚嘆。具有消除惡業,增加世間福德,也具足解脫生死,證大涅槃的出世間功德,同時也含攝廣度眾生,瞻禮佛像,種植善根,共成佛道的利他之行。
A自利:消除惡業,增加世福,解脫生死,證大涅槃
造佛像起源於印度的優填王。優填華譯出愛,是心已超出貪愛之境的意思。據《增壹阿含經》記載,佛在一年的夏中三月上升到忉利天結夏安居,為母親說法(地藏 經),不在閻浮(人間) 。過了幾十天,拘翼國的優填王和舍衛國的波斯匿王,二王思睹如來,遂生身疾。優填王即敕國內諸巧師匠,即以牛頭栴檀作一尊五尺高的釋迦牟尼佛像,是時波斯 匿王聞優填王作如來形像供養,亦以紫磨金作如來像高五尺。由此造像開始,「牛頭栴檀」和「紫磨金」,即最早的「木刻」和「金佛」造像。佛為母說法圓滿,從 忉利天下來人間,初造「木刻」佛像的優填王率領大隊人員去歡迎,優填王問佛:「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深表讚嘆,告訴優填王:「若 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乃至作大王端正無比,後皆得生無量壽佛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當得成佛入泥垣 道。」佛也提出『造佛像有十一功德』:
1「世世眼目清潔」
感召生生世世雙眼清澈的果報。
2 「生處無惡」
感召這一世投生到沒有惡的環境,見不到這些惡的形像,甚至連惡的聲音都聽不到。無論左右鄰居、親戚朋友都是善人,不會遇到惡人、惡獸,或諸危險厄難。
3「常生貴家」
尊貴家不專指有錢,又有地位的高官顯貴之家,主要指的是恭敬三寶的家庭。佛在經上說出一個原則,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但是子女未 出生時,在過去生中和許多人結許多不同的緣,將要來到這個人間,要先選擇哪兩位來作和自己最親近的父母呢?選擇志趣相近的人!歡喜造佛像的人,心行與恭敬 三寶感應,就會跟恭敬三寶的家庭感應,所選擇的父母,一定是恭敬三寶的父母。到恭敬三寶的人家做子孫,甚至家中的祖先都是恭敬三寶的佛弟子。
4「身如紫磨金色」
感召到這一世膚色,身相莊嚴。六根完備而沒有缺陷。
5「豐饒珍玩」
感召到這一世處處都是珍寶具足,非常富饒。有學問、有德行的人樂善好施,並不希求金銀珠寶,而志在聖賢的經典,經典才是可以破迷開悟,真正的奇珍異寶。
6「生賢善家」
造佛像,是賢能、善良之舉。就會跟賢能、善良的家庭感應,所選擇的父母,一定賢能、善良。投生在好善好德的賢能、善良的人家,不會接觸到惡緣,不容易墮落。
7「生得為王」
會投生為人世間最富貴的國王。
8「作金輪王」
會投生為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這四輪王裡,最為尊貴的金輪王(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壽命八萬四千歲,統轄四天下,在他統治下的人民都能幸福快樂,沒有天災人禍。金輪王一發心修行,就能快速成佛。
9「生梵天」
會投生到色界初禪天的梵天,享受寂靜、清淨的禪定之樂,這是世樂無法比擬的。
10「不墮惡道」
生生世世生三善道,不墮三惡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沒份。
11「後生還能敬重三寶」
後生後世都敬重、供養三寶,可見得造佛形像的福德綿延長遠,不會福德在一生當中就享盡。不斷積累成聖的因,總有一天能脫離三界六道。

造佛像的殊勝果報是脫離三界六道,直至成佛。經云﹕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穬(大麥),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當知此等功德,並是華報,果在佛 地也。造一粒大麥這麼小的佛像都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果在佛地,何況造更大尊的佛像呢?但是,造大尊的佛像,也要衡量自己的財力,勉強聚集許多不淨 財來造大尊的佛像,就不如理,不如法。佛法是平等法,造像功德的大與小,不在乎佛像的大尊還是小尊。而是在心量的大小,心量越大,心地越清淨,造的像小功 德也大,心量小,心地的汙染越多,造的像大得福也小。窮人心量大,心地清淨,造小佛像,比心量小,心地的汙染多的富人,造大佛像,功德大不知道要超過多少 倍。以清淨的信心造佛像,功德無量。據《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記載:「若有淨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業障莫不除滅,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拔眾生一切苦惱。
B利他:廣益眾生,瞻禮佛像,種植善根,共成佛道
除此之外,所造的佛像能夠廣度眾生。佛門各道場殿堂中,因法門不同,會造不同的本尊佛的形像來供養:比方說淨土宗是阿彌陀佛,華嚴宗是毘廬遮那佛。每一尊 本尊佛的法門,有著各自的主修經典理論去學習和推廣,這稱為解門,學風;將所學經典中所傳授的修行方法去實踐,這稱為行門,道風。比方說,以阿彌陀佛為本 尊佛,解門,學風就是淨土經典,行門,道風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如果只在道場殿堂中造本尊佛像,沒有投入解門的學習弘揚,和行門的老實修行,容易讓人在 瞻仰,禮拜所造的佛像時,只停留在民間不修善因,求佛降福的賄賂迷思,這樣造佛像的功德不圓滿,反遭引人邪信之過。因此,大眾來到道場,不但可以瞻仰,禮 拜道場中所造的佛像,藉由學習這尊佛的經典,更進一步認識這尊佛的功德,實踐這尊佛所傳授的修行方法,與這尊佛感應道交,成就菩提,也就能對所造的佛像, 產生正確的信仰,種植善根,共成佛道,這是造佛像利他的功德利益。
因此,造佛像具有消除惡業,增加世間福德,和解脫生死,證大涅槃的出世間功德,同時也含攝廣度眾生,共成佛道的利他之行。

伽藍菩薩誕供齋結緣

昨天是伽藍菩薩(關公)聖誕,像去年一樣,山西太原西柳林村關帝寺舉行了一天的無遮齋會,和五千多名村民結善緣。佛法傳播有賴眾人的力量以及各種善巧方便,使有緣眾生從善入門,漸入佛法的根本,一步一步走向完善,直至成佛。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青海送暖

觀音院菩薩之家寄往青海的衣物、書包和玩具等已於前天到達,共給與兩個山村,兩所學校的十四個特困家庭,家長和孩子們都很高興,因為他們在一年之中也買不到一次玩具。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紅塵小語

<<如果可以>>

如果我們可以老實一點
也許我們不會再有煩惱
如果我們心存感恩
也許我們將得到無比快樂
如果我們不去貪著
也許我們不會得到苦果
如果我們滅少瞋恚
也許我們會人見人愛
如果我們不表現愚癡
也許這世間不再有是非
如果我們學會了老實
一定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如果我們懂得了感恩
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
如果我們不再貪著
一定可以智慧增長法喜充滿
如果我們沒有了瞋志
一定可以莊嚴道場利樂有情
如果我們謝絕了愚癡
一定可以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華嚴初祖---杜順和尚

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唐朝的法順大師,又名為杜順和尚,陝西西安人。他小時候,家屋後有一塊墳地,他就在墳地上給大家說大乘法,凡是聽法的人,都能悟入大乘。後人稱那塊墳地為“說法墳”。十八歲出家,親近因聖寺一位聖僧珍禪師,修習定法。珍禪師的聖德感得狗都來幫他衛土造室。這隻狗居然跟出家人一樣,過午不食。杜順和尚親近這麼德行高深的聖僧,珍惜這份殊勝的因緣,因為惜緣,隨著這份因緣,產生大願大力,努力修行,自然很快就成就了。又到處參訪,得到大成就,之後雲游天下,廣度眾生。

在行化四方的時候,竭力勸人們念“阿彌陀佛”,並著述“淨土五悔文”來讚歎淨土法門。他曾勸人設五百人供,卻來了一千人,齋主只准備了五百人的飲食,可是吃飯的時候,鍋裡的飯菜卻一直在增加。結果一千個人,每個人都吃得飽飽的。每位聖僧度生的風格都不一樣。濟公和尚是搓自己身上的垢膩,做成藥丸給人治病;杜順和尚給人治病,不用別的方法,只是跟病人面對面地坐一坐,療效便立竿見影,病人馬上痊愈。三原縣有聾、啞二人,杜順和尚剛跟他們說話,他們就能聽能說了。像類似的事情枚不勝學,乃至於惡劣難調的牛馬等畜生,只要杜順和尚勸導幾句,它們都變得馴服而溫順。

人們開始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杜順和尚的高深德行,傳到了唐太宗耳朵裡。曾被唐太宗恭敬請入宮內接受供養,凡是見到他的儲宮王族,懿戚重臣,都受感化,作了三寶弟子。一次唐太宗生熱病,下詔問他說:“我身體不舒服,為勞熱所苦,你用什麼神力替我治病?”杜順和尚回答說:“您為了治理天下勞心憂慮,只要以聖德治國,大赦天下,您的病自然就好了。”唐太宗按他所說的去做,病果然好了,便賜號他為“帝心尊者”。從此,杜順和尚的聖號就名聞天下。

他也被稱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怎麼知道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呢?杜順和尚之後定在終南山修行,每天白天上山耕地,晚間回寺誦《華嚴經》,道德高尚,不攀外緣,天天如此。表面上看起來很平淡,實際上對修行極有幫助。修行人就應長期堅持一種行為,不然,一生中,一會兒找這個師父,一會兒找那個師父,每天找來找去,最後自己也不知方向,不知道學了什麼,學了就忘了。他有一弟子,跟他學佛十多年,剛開始信心很大,久了以後,見師父白天種地、晚上念經,不知道這樣很殊勝,覺得很平常,不能學什麼,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求開智慧。

他向師父請求要到五台山拜菩薩,師父說:“不必去了,在這裏修行,和去五臺山拜文殊菩薩,是一樣的。”弟子不明白師父的意思,一再求道:“師父,我已發願朝山,請您慈悲,了我心願。”師父見他去意已決,便微笑著開許了。但贈他一首偈:游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弟子還是不能領會他的意思,開始收拾行囊。在他臨行前,又交給他兩封信,一封給青娘子、一封給豬老母,讓他順便送去。弟子將信收下,立刻啟程。他按信上的位址沿路打聽,找到了青娘子,沒想到她是青樓女子。他十分驚訝:“師父怎麼會有這麼一個朋友?”但信封上明明寫的是給她,便照樣交給她。那個女子拿過信,拆開一看,說:“我知道了,我的工作已做完,現在該走了。”說完坐著圓寂了。弟子覺得奇怪,將信撿起一看,信上說:“觀音,我現在事情辦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原來青娘子是觀音菩薩。可是他還沒有醒悟。他又繼續趕路,按第二封信的地址找到豬老母,原來它是一頭豬。豬老母用鼻子拱開看,當場也離世。弟子又覺奇怪,撿起信一看,信裏寫的是:“普賢,我現在事情辦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但這個弟子,還不覺悟。後來他到了五臺山下,遇見一位老人,老人問:“你來五臺山做什麼?”他回答:“朝拜文殊菩薩。不知要怎麼走了?”老人說:“文殊菩薩現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終南山,文殊菩薩就是高僧杜順和尚呀!”說完就不見了。這時他才恍然大悟,杜順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師父嗎?立刻回頭,趕快回去見師父。

可是當他趕回終南山時,師父已經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圓寂多時。可見,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度化眾生,諸佛菩薩的化現不可思議,度化不同種類的眾生,但很多人並不認識。此即是:“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天雨雖廣難育無根之草,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對於許多人,即使文殊菩薩站在眼前,也不能相識;如盲人看月,月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眼盲的人不能看見!所以,能珍惜緣的殊勝、緣的力量、緣的成就,至關重要。也就是說,珍惜這份殊勝的學佛因緣,隨此勝緣,把握當下,安定下來,產生大願大力,努力修行,必有成就。

佛在世常住說法五大精舍



五大精舍,又稱天竺五精舍或天竺五山。智度論三曰:『五山中有五精舍。』精舍,釋迦譜云:息心所栖,故曰精舍,行者精練之所也。即是伽藍、寺院、道場。依三藏法數,五大精舍為:

(1)竹林精舍
位於摩竭院國的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其地平坦嚴淨。勝於餘處。是佛的第一個道場,佛教寺院的前身。音譯為「迦蘭陀」精舍。一說是迦蘭陀富豪長者所供養,一說是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所獻。

(2)祇園精舎(祇樹給孤獨園、黃金精舍)
位於拘薩羅國的舍衛城,佛的第二個道場,也是佛陀時代最大的道場。為波斯匿王太子「祇陀」和長者「給孤獨」所共同捐獻。佛後半生在此安居長達二十多年,現今流傳的經典,大約有七、八成都是在這裡講說。比如《阿彌陀經》和《金剛經》開篇就提到「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3)庵羅樹園精舎
位於跋闍國的毘舍離城,為菴摩羅女所供養。於此說維摩詰經。

(4)大林精舎(重閣講堂、彌猴池精舎)
位於跋闍國的毘舍離城,此林無人種植,自然天成,從迦維羅衛國連至雪山,林區遼闊,故稱大林。

(5)靈鷲精舎(耆闍崛山)
位於摩竭院國的王舍城外的靈鷲山。靈鷲山以其山形,似於驚鳥得名。是佛在王舍城結夏安居期間,除了竹林精舍外,另一個常常居住與說法的地方。

《觀佛三昧經》

舍衛國有位長者,經常教五歲的小兒稱念“南無佛”。小兒也很乖巧,有事無事稱念“南無佛”,長者非常喜愛。有一個曠野鬼王,為饑餓所迫,闖入長者家中,抓住小兒,逃回曠野澤中。正要吞食時,小兒急念“南無佛”,鬼王忽然禁口,無法得食。小兒被鬼王所抓,驚怖異常,只好不斷稱念“南無佛”。鬼王奈何不了小兒,更加暴躁。佛遙聞小兒念他,隨即出現在曠野,放白毫光保護小兒。鬼王憤怒難平,舉起一塊大石頭,要擲向佛。佛進入火光三昧,火光頓時照徹大地,光中現出無數化佛。鬼王仍然心無慚愧,不願降伏。這時,有位金剛神非常憤怒,一手持劍,一手拿杵,正要向鬼王頭上打去。鬼王害怕了,抱著小兒跪在佛前哀求:“願佛慈愛,救我一命,我願意歸依。可是我一向吃人的血肉,以後我吃什麼呢?”佛慈悲地說:“你不必擔心。你若能戒殺,我會令我的弟子施給你食物,一直到我的法滅,以我的力量,令你能吃得飽。”鬼王聞言,非常歡喜,立刻接受三歸五戒,並感謝金剛神讓他迷途知返。小兒獲救,從此更喜歡念佛了。(《觀佛三昧經》)

印經功德芳名

香港佛教觀音院菩薩之家敬印《金光明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佛頂楞嚴新懺》、《妙法蓮華新懺》及《法華三昧懺儀》功德芳名:

釋慈雲、釋悲敬、釋悲傳、釋悲照、釋悲弘、釋悲能、釋悲證、釋悲爍、釋悲懷、釋悲徹、釋悲願、林則民、林李秀娟合家、譚麗芬、益開壽合家、沈敏華合家、李美紅、李惠貞、鄧靄庭、曹艷華、鄭文龍、劉觀明、林嘉浩、Monica Bosnja、李秀慧、唐曉鐘、鄭翠蓉、李秀琳、李欽豪、林嘉怡、林嘉俊、鍾佩玲、林業軒、林知樂、陳健華、李秀芝、梁惠珍、黃樂頤、鄧沛怡、鄧沛霖、薛惠琴、唐晞華、陳允熙、陳玉熙、麥國華、甄家強、梁鈺霞、邱錡昕、朱柏林合家、黃紀倫、甄家寶、陳惠儀合家、李雨辛、黃國生、梁凱菱、游偉洪合家、司秋勤、Chan Yuk Lin、吳覃常瑩、呂穎兒、何釗明、呂啟健、植金華、林玉珍、植錦耀、植錦秋、羅玉芬、植晟軒、植晟晉、鍾偉勇、植麗萍、鍾應權、袁美順、蒲錫龍合家、郭燕卿、黃  蘭合家、田秀珍合家、林善涵合家、黎思蔭合家、陳鄭瑞娟合家、關閃基合家、Wong Wai Lee Alex、劉嘉宜、徐梓達、馬  惠、馬金輝、昝英瑋、張銀貴、馬智榮、馬智華、林容發、張淑琼、林慧靈、林銘康、方敏如、吳美慧、林穎岐、張興妹、張興富合家、張冠聰、張溢志、張興華、崔小妮、梁康棋、潘慕貞、袁王玉桂合家、溫袁麗珠合家、郭志成合家、譚英奇合家、何東佑、植  金、關善峰合家、顏  平、麥蘇華、梁銀轉、麥家能、嚴亦庄、麥鳳珠、梁雪梅、林倩安、林子權、林玉龍、梁煒言、梁鏗濂、梁燚森、關巧淇、石志文、黃榮安合家、潘志明合家、潘顥文合家、麥志琼合家、潘彥彤、孫文瀚合家、劉榮浩、陸少雯、黃振國、朱梓欣、黃鎰浠、黃柏燐、朱卓軒、朱梓慧、朱浚僖、陳啟添、林琼芳、陳方圓、林康泰、崔  陽、林  美、陳偉禮、陳家駿、林  子、杜賜麟、杜賜浩、李苑平、杜嘉渝、謝進娣、崔文慧合家、林雪雯、林昊勤、林一芯、鄭晶心、李學超合家、陳偉雄、王星燁、王海雲、朱成枝、陳濼葭、陳濼晞、黃良雲合家、李彩榮合家、鄧建芝、黃冠真合家、劉穎琪、邱麗娟、吳詩豪、吳敏慧、葉滿林合家、郭善暢、王善潔、景恒生、張改蓮、鄒善觀、林耀輝、馮儀傑合家、戴建國合家、皇甫楠合家、向  雲合家、陰  濤合家、陰伴生合家、溫貴春合家、朱海潮合家、陳樹輝、鄧麗芳、陳皓怡、陳建輝、何  玉、蔡肇淇、陳麗芬、甘長紹、甘倬維、梁達謙、梁朝聲、陳寬堯、周嬌珠、何善景合家、何秀珍合家、何國基合家、何國強合家、鄒媽溜合家、鄒愛枝合家、鄒愛琼合家、鄒愛萍合家、鄒愛慧合家、陳偉明、陳國基、陳國堅、俞德儀、康壽領、馮家駒、馮嬿恒、馮何秀玲合家、陳柏強合家、甘長贊、康  蓉、康嘉雯、蔡梓健、陳嘉文、李建新、蔡蔚珊、劉智聰、謝浚昇、謝燕婷、植嘉豪、植致橋、植嘉敏、植嘉懿、陳  森、韓蘇女、劉僑燦、陳麗珠、李浩銘、白昌斌合家、陳柏勝、陸潔瑤、姜善持、姜善美、康善圓、李遠強、黃自法合家、黃金足合家、黃碧霞合家、劉桂蘭合家、湛惠芬合家、湛少芬合家、湛智輝合家、黃麗娥、陳雅恩、陳穎然、陳志成合家、何國添合家、何國祺合家、潘少明合家、余穎蘅、曾就強合家、廖衍豐、廖衍恆、吳美琼、劉佩珠、吳惠嬋、廖偉強、廖樹節、林  雪、劉偉強、劉平發、顏麗燕合家、陳立德、陳立英、鄭良輝、梁樹永合家、梁妙怡、梁以舜、陳麗霞、黃仁川合家、阮月顏合家、區婉明合家、區啟鴻合家、黃雋洛、鄒媽汆合家、麥善正合家、顏麗玉合家、陸宏輝合家、黎善勇、余銀珠、李志豪、姜耀文、湛智華合家、梁果一合家、李  娣、陳志明、郭端智、黃慧芬、陳淑儀合家、陸澄曦、朱  鑽、鄭少英、陳強文、吳瑞意、胡惠霞、蔡桌琳、蔡卓言、郭蓮菊合家、鄒媽生合家、郭學鵬、崔妙玲、黎守燦合家、黎守智合家、湯可儀、林陳月蓮、余明華合家、呂啟豪合家、張佩英、黎錦云、江定燕、陳俊亨、張美英、蘇  珍、楊佩玲、馮儀傑、張素娟、馮翠儀、嚴志恆合家、林百成、鄭玉蓮、龔思瑋、翁振嬋、林善朗、林善晴、方祖澤合家、黃  好合家、趙汝平、劉柳菁、羅偉賢、羅偉其、羅貫文、羅  偉、梁婉婷、羅美婷、蔡志謙、蔡頌文、蔡梓珊、劉智銘、劉倩盈、謝煥新、陳美儀、謝浚揚、趙唏磊合家、岑麗琼、呂啟明合家、胡國強合家、黃光輝、何月貞合家、簡松弼合家、楊淑英合家、林綺文、鄧麗恩、楊錦香合家、鄧  珠合家、陳冰心、佛弟子、孫啟明合家、何洰湛合家、鄺潔珍合家、陳雪雁、陳樹基、張玉儀、陳芷穎、楊燕均、甘蔭明、楊海蘭合家、李  娟、羅偉其、羅貫文、陳子虹、唐煜照、唐存德、羅順好、高瑋英合家、陳林玉合家、譚偉明、邵淖浵合家、黃盛忠、周來鳳合家、周來珍合家、周來梅合家、周德勝合家、周德寶、周德輝、周雪萍、吳堡男、周來英、梁詩雅合家、周紫程、梁詩琪、陳順文、陳順儀、林  雪。。

迴向版:
功德迴向 離苦得樂、往生蓮邦
善  明、袁  浩、 王  安、岑  超、邱  左、葉  菁、吳澤江、林善進、林旺財、林海力、蕭炳昌、英重馨、蕭景珊、胡漢光、劉  娣、甘柏鏗、何  星、何伍玉好、伍元超、伍元輝、胡志堅、葉麗容、李卓恒、湛惠文、雷伯華、陳忠輝、何世安、黃  結、鄭孝忠、柯錦標、林  從、崔  輝、李祖揚。

歷代祖先 脫苦生安養
吳惠嬋回向  吳門歷代祖先  吳燕玲回向  曾門歷代祖先
廖偉強回向  廖門歷代祖先  劉佩珠回向  劉門歷代祖先

郭小賴回向  母親郭趙秋香
區妁蕙、區禧靖回向  父親區國傑

林康順、楊煥英、杜馮來回向 應生未生嬰靈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端午節快樂

崇福寺與西柳林村關帝寺於端午節共派送一萬二千個糉子和村民們結緣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菩薩之家寄送衣物

觀音院菩薩之家運送冬季衣服、書本、葯物等到青海及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