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香港佛教觀音院放香通告


放香日期: 2014年1月20日(農曆十二月二十) 星期一  
                                   至 
           2014年2月13日(農曆正月十四)星期四

                 (2月14日後恢復共修)

 ] 2月14日(正月十五日)星期五上午九時
    【新春祈福消災禮供三寶諸天吉祥萬緣勝會】
  
 祝願各位馬年  
福慧增長  如意吉祥                                                              

天台宗

天台宗,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實際創始人是陳隋之際的智钑(531~597)。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智钑注有《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被奉為天台三大部。其判教,主張“五時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華經》列為佛的最高最後的說法。其教義主張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顯現,以中、假、空三諦圓融的觀點解釋世界。
天台宗 - 簡介1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因其創始人智顗創立於浙江天台山,故稱天台宗,天台山國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並於9世紀初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  天台宗以龍樹為初祖,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文禪師學行精嚴,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一語,和《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偈。於是朗然頓悟一心三觀的哲學,口傳弟子南嶽慧思。思受心觀後,在禪定中悟得法華三昧,後入南嶽,廣開法門,教化群眾。  時有智者大師前來學禪,師徒二人,一見甚契合,思師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遂,今後來矣! '智者看到《法華經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供養如來'的文句,即悟法華三昧,在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提示宗師,慧思曰:'非爾弗知,非我莫識。 '住大蘇山潛修七年,三十二歲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闡說定慧雙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觀四教,攝盡大乘的教義。後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師的稱呼,由此而起。隋煬帝晉王楊廣,迎至揚州,授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開皇十七年,享壽六十七歲,逝世於石城寺。  智師著有《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世稱天台三大部。又著有《觀音義疏》、《觀音玄義》、《觀經疏》、《金光明經義疏》、《金光明經文句》等,稱為天台五小部。又荊溪大師說:'本宗以《法華》為宗髓,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論》、《大般涅槃經》、《大品般若經》亦為本宗旁??依之經論。天台宗 - 歷史沿革天台宗智者大師天台宗始創於南北朝的北齊,慧文禪師因誦讀龍樹的《中論》及《大智度論》,而證悟“一心三觀”的心要,後以心觀傳授慧思禪師;慧思將“禪”與“觀”融和並重,實踐一心三觀,悟入法華三昧。據天台宗系譜,初祖為印度龍樹,二祖為北齊慧思,三祖為慧文,而實際創始人則是陳隋之際的智者。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該宗為天台宗,又因該宗奉《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故也稱法華宗。由於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為“法華宗”;又法華思想透過大師的闡揚而盛行於世,因此依大師徹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天台山,立名為天台宗,是當時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稱他為天台大師,並以他為天台宗的初祖。關於慧文禪師的事蹟,見於唐代:天台宗慧聞禪師年譜考(慧禪居士)天台九祖者,一祖龍樹菩薩、二祖北齊慧聞、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也。龍樹生於印度,吾師慧聞依其中觀論而證一心三觀之妙旨,故奉其為第一祖。然亦有稱吾師慧聞為天台初祖者,蓋以龍樹為印度人,未予計入耳。吾師慧聞禪師,又作慧文。北齊僧,渤海(山東)人,俗姓高。唐慧仁《健康報恩寺》曰:“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論》、《中論》,樹“一心三觀” ,啟天台之源。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憫寺所得櫬施,買海曲溪石梁為放生池,佛法廣播於江北。建德六年,齊地佛門遭劫。聞率僧眾四十餘循海路奔健康。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忽現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健康。聞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龜對曰:師父曾記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龜也。聞恍然大悟。奏聞宣帝,帝大悅,敕建報恩寺,香火祀之”。此報恩寺實為今金陵大報恩寺之先身也。南宋志盤《佛祖統記》稱師為東魏孝靜、北齊文宣時(534—559)“行佛道者”,或曰北齊(550—577)專業大乘之人。師幼歲入道,聰敏絕倫,苦學深思,至於成年。一日,閱《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證得「一心三智」之妙旨。又讀《中論》至〈四諦品〉之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頓悟空有不二中道之義。遂承龍樹之教而建宗風,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後以心觀傳南嶽慧思禪師,南嶽弘化南方,開天台教法宣說之基。因奉師為二祖(或謂初祖),世稱北齊尊者。又據慧思《立誓願文》及唐道宣《續高僧傳》所載,南嶽慧思生於515年,寂於577年,二十至三十八歲(535-553年)遍歷齊國,學習摩訶衍及親近諸大禪師,此時師乃齊地“聚徒數百,眾法肅清,道俗高尚”之高僧。故師之生年當在515年之前。 《釋氏稽古略》載慧思依慧聞開悟為梁承聖三年(554年), 似有不妥,應在553年之前。 《佛祖統記》亦曰師“道化行於北齊(550-577)受禪(550)之後”。建德六年(577年),齊地禁佛,師“率僧眾四十餘循海路奔健康”,遇難蒙神龜相救,陳宣帝聞之敕建金陵報恩寺。師達健康之時,慧思圓寂(577年)於南嶽,智顗年前(575年)已入天台,我佛三祖竟無緣相聚,惜哉!海曲憫寺者,海曲(今山東日照)天台山下之天台憫寺也。有明《石鳯寺重建碑》為證: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後復興。先是,沙門慧深者,山下視餓殍而不見。殍曰:憫者,佛也。深大驚,知為佛祖點化。遂堆碎石為塚掩殍屍,化善緣建寺於塚側,曰天台憫寺。後殍塚每顯佛光,憫 寺大興。北魏肇始,佛門不幸,殃及憫寺,深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毀寺塔,逐沙門,憫寺敗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羅僧智隱重建寺院,曰新羅寺,佛門再興。然建文年間山火驟起,經書寺院毀於一旦,此三劫也。念我秦氏,自皈依佛門,世代相傳。及至東海而海曲,回歸贏氏故里,重續先祖香火,乃至子孫滿堂,家業興旺,實乃佛祖之佑也。今合族上下,募善款,置田產, 重建寺院,再請高僧,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役始於仲春,畢於孟夏,因山形而名,曰石鳳寺。又值我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成道聖日,立碑為證, 乃記。嘉靖乙丑孟夏望日海曲天台山又奇。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竹書紀年》亦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瑯琊之濱”。故師之佛緣當自北魏(386-534年)始。幼歲入天台憫寺,苦學深思,天真獨悟,遂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東魏(534-550)北齊(550-577年)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師以心觀口授南嶽慧思,南嶽授智顗,成一代天台宗師。建德六年(577年),師赴金陵,宣帝敕建報恩寺,其後無考。智者大師三十八歲時上天台山,從法華三昧進入止觀雙修的境界。後移居金陵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其後西行,至當陽玉泉山創建玉泉寺,於寺講說《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天台教學的體系,世稱此三書為“天台三大部”。智者大師的門人眾多,其中以師事大師二十多年的灌頂最為傑出。智者圓寂後,灌頂致力於教團的興隆,被視為天台宗第二祖,世稱章安大師。灌頂之後,先後傳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門下的湛然,著有《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等二十多部,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主張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論》的義理,確立天台宗嚴密教理的基礎,被稱為天台宗中興之祖。湛然之後,為道邃、宗穎、良諝等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戰亂,天台宗逐漸衰微,直到十二祖義寂、十三祖義通相繼弘揚教觀,沒落之勢才得扭轉。由於對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問題產生“唯心論”與“實相論”的對立看法,義通的門下逐漸分裂為二派,這就是北宋初年長達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論戰。主張實相論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為代表,倡導“妄心觀”之說;主張唯心論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圓為代表,倡導“真心觀”之說。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較為興隆,派下人才濟濟,在後世被視為天台宗的正統。傳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為著名,他採用了唯識、淨土、律宗、禪宗為旨要,來發揮天台宗的教觀,又主張釋、道、儒三教一致,並力求佛教諸宗的調和,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發。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獨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頹時期。民國以來,有諦閑大師再度復興天台宗,他創立觀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寶靜、靜修、倓虛、禪定、可端等人,都是門下高足其中,尤以倓虛大師於一九二五年時,曾受諦閑大師付法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傳法者。天台宗 - 理論天台宗天台宗該宗的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但是,創立天台宗的宗祖實際為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所傳的宗旨,以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北方偏重禪法,南方偏重義理的學風。著有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訶止觀》等。在天台三大部中,《法華玄義》是說明《法華經》題的《法華》綱要達意論,亦可說是智者大師以《法華》為中心的佛學概論;《法華文句》是以因緣、約教、本跡、觀心四意,即四個層次對《法華經》的解釋;《摩訶止觀》則是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即觀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論。就是在這部典籍裡,概括出了一念三千這一重要的概念。根據“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教義,把諸法歸結於剎那一念,以便正觀正行而演說出一念三千。這一念三千的理論是智者大師晚年的思想結晶,使得一心三觀的思想更進一步圓熟。由智師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實;向下演變,它是活水之源。所以荊溪湛然大師在《止觀輔行》卷五之三雲:大師於覺意三昧,觀心食法,及誦經法。小止觀等,諸心觀文,但以自他等觀,推於三假,並未雲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觀心論中,亦只以三十六問,責於四心,亦不涉於一念三千。唯四念處中,略云觀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觀,正明觀法,並以三千而為指南,乃是終窮究竟極說。天台宗 - 中心思想天台宗觀宗講寺志天台宗觀宗講寺志一念三千說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圓頓止觀的觀法大體。也是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其重要性不亞於當年釋尊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一樣。所謂一念三千,即是吾人當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諸法,包容現象界的全體。心在迷時,含三千法,對之執著不捨;心在悟時,也含三千法,但對之並不起執,而視為方便,視為性德。心有染淨迷悟的分別,但三千法不動絲毫。智者大師提出此說,目的教人觀照當下一念之心,不論此心落於何種法界,都須就此一念觀其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的實踐意義而言,有個抉擇的必要。正如智者大師所言“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一念三千說是天台宗極其重要的義理。所謂一念三千,即是在當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的諸法性相之意。 《摩訶止觀》第五卷上雲:“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法華玄義》第二卷上雲:“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於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此中的意思是:人的當前一念識心,即含有三千法的內容,以顯宇宙的全體。眾生存在的境界有十,由佛以至地獄;這十界又各各含有其他的十界,以十乘十,如此則成百界。這百界又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各各可從十面來看,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與百界合起來,即有一千種法,即是百界千如。這千如又與《大智度論》第四十七卷所說的:“世間有三種:一者,五眾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國土世間”三世間配合起來,便構成了三千世間的理念。這三千之數,即是三千種法的境界,代表宇宙。此三千法歸於吾人現前一念,所以謂之一念三千。當前一念,含三千法,包容現象界的全體。心在迷時,含三千法,對之執著不捨;心在悟時,也含三千法,但對之並不起執,而視為方便,視為性德。心有染淨迷悟的分別,但三千法卻不動絲毫。此中要注意的是,一念三千的一念,是一念無明識心、煩惱心、介爾剎那一念之心。這一念雖是妄心,但與真心同源同體,需要止觀功夫,使它返妄歸真。知禮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說:“今釋一念,乃是趣舉根塵和合一剎那心,若陰若惑,若善若惡,皆具三千,皆即三諦”。天台宗 - 判教1此宗依《華嚴》三照、《涅般》五味、《法華》信解品三文,判釋迦如來一代教法為五時。定釋迦一代說法之次第,更以八教分別此五時中說法之儀式與教法之深淺。五時:華嚴、阿含、般若、法華、涅般,是依所說經立時;方等,就所說法立時;阿含又從說處,名鹿野苑。一、華嚴時:如來在寂滅道場,始成正覺,最初三七日間,對大菩薩眾及宿世根熟之眾即圓別之機,說自證法,即《大方廣佛華嚴經》正說圓教,兼說別教。若約佛化意,向鈍根機類,擬說佛自證法,試其適否?名擬宜時。二、阿含時:以華嚴擬宜,一類利根,雖蒙化益,鈍根小機,仍如聾啞。次十二年間,於鹿野苑等,說三藏教四阿含等經,誘引三乘根性。若約佛化意,為誘引小機,名誘引時。三、方等時:佛本授大,眾生不堪,故抽大出小,令斷結成聖,雖有此益,非佛本懷。此八年間,說《維摩》《思益》《楞伽》《楞嚴》《三昧》《金光明》《勝曼》等經,並說藏、通、別、圓四教,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令於前阿含時得益之小乘人,恥小慕大。若約佛化意,名彈呵時。四、般若時:小乘既被彈呵,回心向大,起大小二乘其法各別之執情。次二十二年間,說《摩訶般若》等諸部般若,正說別圓二教,兼說通教,會一切法皆摩訶衍,以空慧水淘汰小乘人大小各別之執情。若約佛化意,名淘汰時。五、法華涅般時:經前四時擬宜誘引彈呵淘汰,鈍根小機,根機漸調,智慧隨熟,堪聞真實法門。最後八年,二處三會,說《法華經》,正明圓教,暢出世本懷,開方便顯真實,會三乘歸一佛乘,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收一化之始終。若約佛化意,名開會時。臨滅一晝夜,說《涅般經》,一為法華未熟人,追說四教,具談佛性,令知真常,入大涅般。二為末代乘戒俱失故,更扶三藏,廣開常宗,設三種權,扶一圓實。法華會競,無三唯一圓教,涅般最後談常,四教並知圓理,俱是無上醍醐妙法,合稱法華涅般時。八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化法四教: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為化益眾生之法門,故名化法。一、三藏教:經律論三,各含文理,條然不同,故名藏教。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諦《佛說無常經》,佛是能說之人,是這一部經的說法主;無常經是所說之法。果位上聖者分為四種層次,即聲聞、緣覺、菩薩、佛,佛是聖中之聖。這一部《無常經》不是聲聞,也不是緣覺、菩薩所說,而是聖之中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大覺圓滿的這麼一位果位上的佛所說的一部經。所以《佛說無常經》不是因位當中的人所說,而是果位上的聖中之聖所宣說的法。天台宗 - 七種立題天台宗六祖湛然大師天台宗六祖湛然大師解釋經題,通常是根據天台宗的七種立題。天台宗以一切經題不出人、法、喻三者,所謂三單三復一具足,或者是單三復三具足一,總為七種。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個??經題,把它分成人、法、喻三大項來解釋,來了解這個經題的內涵。譬如這一部經的經題是以人立題,是以法立題,或是以喻來立題,是一個單項、單獨的,就稱之為單人立題,單法立題,或單喻立題。另外,還有雙重的,例如人喻、法喻、人法;還有一種人法喻三者通通都具足的,就是所謂一具足。究竟這部經的經題是人喻、是法喻、是人法,是人法喻通通具足?這我們也要了解。所以把它歸納起來,就是所謂三單三復一具足。進一步,我們舉例來說明這七種例題:第一、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這就是以人立題,就稱之為單人立題《佛說阿彌陀經》,佛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佛,阿彌陀佛也是佛,同樣是佛,所以稱為單人立題。第二、單法立題,如《涅槃經》,是專門談涅槃的道理。涅槃,這是法,是寂靜法,是出世間最高的一種法,每一個人都想要追求一個不生不滅,就是涅槃。所以,《涅槃經》的經題只有法,這部經就是以單法來立題。第三、單喻立題,喻就是譬喻,經題裡沒有人,也沒有法,只是單獨用譬喻的方法來立經題,就稱為單喻立題。如《梵網經》,梵網是一種譬喻,什麼譬喻?梵網,是梵天的宮殿上面有一個網裝飾,這個網是莊嚴梵天的福德,這個梵網裡面有燈,一個燈照一個燈,所謂燈燈相照,始終是沒有窮盡的。 《梵網經》裡有十重四十八輕戒,以“梵網”代表無窮盡的意思,來說明《梵網經》裡的教法是無窮盡,心法無窮盡。所以這部經,是以譬喻來立經題,就稱它為單喻立題。第四、人法立題,一個是人,一個是法,兩個相重疊,這就是複,复就是雙數,單就是單數。經題中人法都有,就稱為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菩薩是人,是果位上的菩薩,是果人、菩薩、大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般若是法,所以這一部經的題,有人,又有法,就稱為人法立題。般若的道理很多,但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是講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些道理。第五、法喻立題,經題中有譬喻,又有法,這就是法喻立題。哪一部經裡面用法、用喻使我們能夠契悟實相,所以我們看一部經的經題,就能明白這部經的作用在什麼地方。如《妙法蓮華經》,妙法就是法,蓮華是一種譬喻,譬喻什麼呢?譬喻我們這念心像蓮華一樣,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每一個人心當中都有蓮華,所以稱為蓮華世界,這就是一種譬喻。譬喻的目的,是要我們契悟當下這念心、這個實相,就稱之為妙法,實相才是真正的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這念心是不是很微妙?微而難見。雖然是難見,這念心當中又有智慧、定力,又有功德、神通,這是妙,至於這個法是什麼法呢?就是實相,也就是當下這一念心。所以,《妙法蓮華經》是法喻立題。第六、人喻立題,經題中有人、有譬喻。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就是人,是果人,釋迦如來、阿彌陀如來、藥師如來,這都是果位上的人。師子吼,是譬喻,譬喻佛說法猶如師子一吼,百獸皆伏。師子的聲音很威猛,譬喻佛說法,能攝伏一切邪魔外道。 《如來師子吼經》,讓我們一看經題就明白、就證明這部經是佛說的,是最真實、最廣大、最方正的大乘經。第七、人法喻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就是法,佛是能說這部經的人,華嚴是譬喻;說明以萬行之因華,莊嚴無上之果海,最後就能契悟到大方廣、一真法界、當下這一念心。我們明白這個經題了,這一部經裡面所講的內涵就是如此的,這是講一個大綱、綱領,如果想再詳細了解,就必須要看這部經的經文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就是具足立題,所謂具足,就是有人、有法、又有喻。了解七種立題後,來看看《佛說無常經》是屬於七種立題中的哪一種?佛,是能說之主,是人;無常是法,所以是人法立題。馬上我們就能夠找出所要講的這一部經題,是人法立題,目的是在這裡。這個方法是由天台宗的祖師智顗法師所創立。智顗法師研究經論,把所有的經論加以歸納、分析的結果,就建立了這個方法。除了天台宗智顗大師以外,另外還有三論宗的吉藏大師、東晉淨土宗的慧遠大師,還有華嚴宗第四祖的澄觀大師,他們都有研究經、講經說法的一種方法。所以,方法是很多,但天台宗所用的這種方法,是最簡單,又非常之明了,一看就一目了然。所以現在一般講經,都是依據單三復三一具足來解釋經題,來說明這一部經的內涵。天台宗 - 天台國清講寺天台宗——天台國清講寺天台宗——天台國清講寺天台國清講寺位於天台山麓,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也是韓國、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南宋列為“江南十剎”之一,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總面積7.3萬平方米、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構成一個擁有2萬多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國清寺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孟浩然、李白、賈島、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洪適、郭沫若、鄧拓、趙樸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內有中國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鬱鬱蔥蔥。紀念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拾得、豐幹的“三賢堂”,重13噸的明代釋迦牟尼青銅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羅漢,王羲之、柳公權、黃庭堅、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跡,寺外有紀念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為編制《大衍歷》至國清寺求算學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禪師之塔”等。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國清寺已成為名揚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天台宗 - 影響天台宗上推它的初祖為印度大乘佛教空宗的創始人龍樹(約生活在3世紀),第二祖北齊慧文(535~557),三祖慧思(515~577),四祖智钑,五祖灌頂(561~632),六祖智威(?~680),七祖慧威,八祖玄朗(673~754),九祖湛然(711~782)。以上九代,天台宗稱為天台九祖。湛然以下又有了分化。 9世紀初,日本僧最澄入唐求法,回國後把天台宗傳到日本,成為後來“日蓮宗”的前身。天台宗強調解行並重,“教相門”與“觀心門”兼攝圓融,故能顯現教觀雙美。就是在教義方面,將法界實相與眾生的法性一同攝入組織體系,發展成圓融無礙的思想架構,例如“五時八教”的教判,即為理論上的教相門。在修行、實踐方面,智者大師依據他在大蘇山所證的三昧,融和在天台山修頭陀時的妙悟,開顯出止觀雙修的修道法門,如一念三千、三諦圓融,即為實踐上的觀心門。教相門與觀心門,如鳥雙翼,相輔相成。就天台宗的教學特色而言,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注重玄義及提出“消文四意”的解經方式,以玄義貫穿經義,成為千百年來研究經文、講說佛法教理的最好範本。觀心門的《摩訶止觀》,不只是天台家觀心法的至寶,也是修習禪定的聖典。此外,天台五小部所說的小止觀、六妙門等,也是禪修的必備良書。天台宗以義理組織嚴密而獨步於其他宗派,尤其對佛陀一代時教,判攝為五時八教,為所有教判中最完整的;但義理的繁複也影響到發展的情況,因此不易普及。天台宗 - 與韓國天台宗天台宗書籍天台宗書籍朝鮮半島中最早接觸天台思想的是新羅人玄光法師。他於南朝的陳朝時(557—589之間)到南嶽衡山隨天台二祖慧思學法,與智一道成為南嶽門下28位高足之一。慧思依據《法華經·安樂行品》向他傳授了修證“法華三昧”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勤修習,他終於證得法華三昧。得到慧思的印可之後,玄光遵囑回到新羅,於熊州翁山建立寺院,傳授修證法華三昧的方法,一時門下弟子甚眾。隋代有新羅僧人緣光法師入華禮智者大師為師,精勤研修《法華經》,頗有感悟。他於智者大師入寂後不久即回國,並主講天台宗的根本經典《法華經》,廣弘法華教義。傳說他每日讀誦《法華經》不輟,80歲入寂荼毘時,舌頭竟完好如初。到唐代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時,新羅的法融法師帶領弟子理應及純英入華,在玄朗大師門下參學,從而與唐朝天台宗的中興祖師荊溪湛然尊者為同門。以後他們三人回國弘揚了天台教觀。五代至宋初,海東僧人來華習天台教觀者甚多,以至悟空法師在天台國清寺前專門建有新羅園,收留入華參學的新羅沙門。宋代,隨著天台教義在高麗的傳播,至高麗的大覺國師義天時始創立天台宗。義天是高麗文宗王的第四王子,11歲出家,精研內外經典。公元1085年,28歲的義天法師帶著弟子入宋,在宋哲宗禮遇下,遍參當時中國各宗名德五十餘人,論議法要。曾從杭州天竺寺慈辯從諫尊者研習天台教觀,巡禮天台山智者大師塔,發願“承禀教觀,他日還鄉,盡命傳揚。”他在華十四個月,廣收各宗派的章疏,回國時帶去經書一千卷,受到高麗宣宗王及太后的熱烈歡迎。他大力弘揚天台教觀,宗風大振。義天圓寂時雖僅47歲,但弟子近千人,有名者多達160人。他不僅對天台宗,而且對整個韓國的佛教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海東佛教包括天台宗在高麗王朝統治的471年中達到鼎盛。而在朝鮮李氏王朝的抑佛政策下,天台宗被併入禪宗。此後天台宗被泛佛教的浪潮吸收,僅在民間深層中綿延不絕。值得稱述者僅有雪琴居士梅月堂金時習(1435—1493),研究天台宗,著述有《蓮經別贊》;月窗居士金大鉉(1855)撰寫《禪學入門》,論述天台止觀即天台禪的實踐。直至當代,韓國天台宗才獲得恢復並迅速發展。 1945年,上月圓覺法師在韓國忠清北道丹陽郡小白山間創建救仁寺。 1966年天台宗重建救仁寺,第二年向政府登記成立天台宗,上月圓覺法師就任首任宗正。 1982年,韓國天台宗創建金剛學院並內設金剛佛教大學;1985年創辦了《金剛》月刊。目前小白山救仁寺已成為韓國佛教天台宗的總本山,下有分寺及布教所等350所,遍布全國,信徒達167萬。1995年與中韓兩國合作在天台山國清寺建成中韓天台宗祖師紀念堂,堂內供奉著智者大師和韓國天台宗大覺國師、上月祖師。韓國天台宗派遣了一個由300多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紀念堂落成法會;1996年5月,天台山國清寺提前一年舉行了紀念國清寺建成1400週年和智者大師圓寂1400週年法會,韓國天台宗即組織了一個200多人的代表團與會,日本天台宗也組團前來,中韓日三國天台宗信徒歡聚一堂,盛況空前;同年9月,中國佛協組織了以明法師為團長的代表團一行30餘人訪問韓國,參加了由韓國天台宗組織的中韓日天台宗紀念智者大師圓寂1400週年法會;1997年4月,中國佛協組織了以刀述仁副會長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韓國天台宗釜山三光寺九層寶塔落成法會,進一步增進了中韓兩國佛教界的友誼。天台宗 - 教義特色天台宗,[迨卑私蘙言諫廈嫣訃埃輝僦馗礎O紙浣桃宓奶厴允鋈縵攏?(一)一念三千說此說是根據《華嚴經》:'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念’屬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如何是一念心造?天台大師謂:吾人一念貪欲心起即落在地獄法界;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餓鬼法??界;一念愚癡心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修羅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厭離心起,即落在聲聞法界;一念因緣心起,即落在緣覺法界;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薩法界;一念平等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圓融相攝,成百法界。又據《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每[環ń鏪嘰聳、褵牽、俜ń緙闖汕�褵恰U馇、褵侵校、址治逡跏搗ㄒ磺В、諫、倜、磺В、辣ü、烈磺В、愎鉤梢荒釗、У牡覽懟R隕纖檔氖鞘略烊、В、孿嗍譴永硇員揪叨、穡、願、欣砭呷、А!街厝、В右荒睢?(二)一心三觀與三諦說‘三觀’即空、假、中三觀。有內外三觀之分:內三觀依《智度論》三智一心中得而立。一會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一念觀心中,法爾具足。外三觀即觀諸法具足三觀,依《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展踇、嗝、倜、�俟郟、嗝、械酪澹ㄖ洩郟!巳、鄯ǎ、婀垡環ǎ、瘓呷、H綣劭帳保、佟⒅薪鑰眨、奐佟⒖鍘⒅幸噯弧H綰、淥、婷娼苑海、淶兀、趴漚栽玻、淺埔恍腦踩諶、邸? '三諦'即真、假、中三諦。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三諦。三觀為能觀心,三諦為所觀境,能所交融,不可分割。所以古人說:'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說:'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性[粗衃、裟蓯兜梅鵓辰紓、畢綸洩廴縲榭鍘?(三)六即佛說(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鸚訹、詵膊患酰、謔ゲ輝觥9諾掠匈剩骸、怖砣、牽、脅厥戮》牽、ぺに嫖鍶ィ、描貌恢欏?   (2)名字即佛:聞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與十方諸佛平等無殊。古德有偈:'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返恨自蹉跎’。  (3)觀行即佛:依能起行,時刻迴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攝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4)相似即佛:由觀行得力,粗垢先落,彷彿見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花紅'。  (5)分證即佛:因功夫增進,分破無明,分見法性,為散開一隙雲霧,便見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爾心開悟,[咳籟磺型ǎ、鈐從濤淳。 屑、碼、省?   (6)究竟即佛: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福慧圓明。古德有偈:'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自性,更無一法新'。  六即佛說的意義,使凡夫明了佛道雖有六類差別而常相即,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雖相即而又有六類差別,凡聖位次井然,可糾正增上慢人的愚妄驕狂。(四)性具善惡說'性'指法界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具有善性和惡性。天台大師認為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惡二性,所以到了佛果仍可現起地獄、餓鬼、畜生的惡相而施教化。又如佛現金剛藥叉等忿怒貪嗔癡像,於諸暴惡造罪有情,行諸惡事,這是惡事善用。此間眾生的惡相,是惡業所感,到了佛果也可幻現惡相,來度化眾生。因性具說,天台宗又被人們稱為性具宗。天台宗 - 修持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觀著稱。天台止觀有三種:(一)漸次止觀,(二)不定止觀,(三)[捕僦構踇?   漸次止觀:是歷涉深淺法門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終至菩薩、佛乘,漸次積累修持之功。即《釋禪門波羅密次第法門》是。  不定止觀:或漸或頓,無固定法體達實相妙理。即《六妙門》是。  圓頓止觀:不從諸種法相著眼,而是直觀諸法實相妙理。即《摩訶止觀》是。天台宗 - 發展過程中國[鸞套諗蒣R虼詞既酥窮壋W≌憬、焯ㄉ蕉、妹、F浣桃逯饕、讕蕁禰罘璠罰、室嘁渤芠ɑ、赱?   史略天台宗學統自稱是[鱗⒒畚摹⒒鬯肌⒅窮墶、嘍、峭�、蔥⒄咳瘓拋嫦喑小8米謁枷耄、湔賾諏、鰨、翟蚱裘捎詒逼牖畚摹K、印洞籩嵌嚷邸肪磯、吖賾誚饈汀洞篤貳貳暗樂種恰薄ⅰ耙磺兄恰焙汀耙磺兄種恰敝、模、蚪獾餃、恰耙恍鬧械謾鋇牡覽恚、紙岷稀噸新?觀四諦品》的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三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為以後天台宗[構鬯轠鈉鷦怠:蠡鬯即、窮墸、窮壴俜⒒櫻、沼諦緯梢浴耙荒釗、А焙汀叭性踩凇蔽行乃枷氳畝懶⒀、傘?   智顗一本師傳的宗旨,教觀[艹諿廡脅⒔、槐淶筆蹦弦灞膘、姆鸞萄Х紜V、髦饕、小鬥ɑ、濉貳ⅰ鬥ɑ、木洹貳ⅰ賭構邸罰、萊鋪焯ㄈ、蟛俊5蘢庸嘍サ悶湔媧、鰲賭、絛、濉泛汀賭、嘆、琛罰、苡蟹⒒印9嘍ヒ院螅、拇、秸咳唬災行頌焯ㄗ諼、訝危、蘊焯ㄈ、蟛慷加邢枋底⒔猓、⒒尤性踩詰囊謇懟S終攵訹、獻赱、ㄏ嘧赱挽、塚、戳恕禰鷥斟C[貳ⅰ禰ɑ、灝儻事踇泛汀噸構垡謇、返戎、鰨、岢雋薣耷橛行訹墓鄣悖洳幻餉嘔е、蘊焯ㄗ諞院蟮姆⒄褂瀉艽笥跋臁U咳壞牡蘢佑衃厘鋄⑿新取>、岵、鷙臀宕、遙、浼、蚊淮。煲貨瓴徽瘛5厘湎攣宕、蘢右寮牛、ü、庠酵跚畟m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台宗典籍,高麗派諦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和發展。義寂的再傳弟子[馵、蚴芡、е、耄、妒湍遜鱟詡恰罰、低、帕硪簧宋疃韉紉浴督鴯餉骶、濉飯惚疚、弊鞫、鵒艘懷± 逼吣甑納郊搖⑸酵庵U、鄣慕溝閌牽篬嫘墓踇故峭、墓郟、ň叻袢、У任侍狻I郊抑髡磐、墓塾肷、墓簿呷、В簧酵庀嚳矗、髡耪嫘墓郟、ú瘓呷、АI酵獾鬧髡龐行┙詠、獻詰慕坦郟、簧郊頁馕、淮浚、瘓眉此ァU獯握、奐竊卦凇端拿魘、迨欏分小L焯ㄗ讜讜、⒚髁醬、轎ⅰC髂┯衃切馵浴八絞縑ㄗ凇保、鬥ɑ、嵋濉返榷嘀鄭、蘊焯ń坦燮撓蟹⒒印M斫、衃邢衃、洞蟪酥構氹黽恰返仁嘀幀?   經典與[薪蘙浴睹罘肺、諡跡、洞籩嵌嚷邸紛髦改希、洞蟀隳、嘆、肺、鍪瑁、禰蟀閎艟璠肺、鄯āV窮壍奶焯ㄈ、蟛浚、歉米詰母、鏡浼?   智顗判佛一代說法為五時八教。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ɑ淌盵U饈歉、蕁洞蟀隳、嘆、分寫優3鋈欏⒋尤槌隼遙、蔚詼、鏨、幀⑹燜幀Ⅴ、璠邐禰鈉┯鞫、⒌摹H櫧┑諞換、鮮保、怠痘、暇、罰煥移┑詼、乖肥保怠鞍⒑保簧、鐘韉諶、降仁保、怠洞蠓降卻蠹貳ⅰ侗、貳ⅰ段、貳ⅰ獨闐ぞ、貳ⅰ妒N經》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醍醐喻第五法華涅槃時,說《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眾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並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裡,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互融通,謂之“通義五時”。從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為化儀四教,從其內容方面判為化法四教,合稱八教。化儀四教為頓、漸、秘密、不定。配合五時,佛陀對具有高深教理知識的眾生說《華嚴經》,令其頓悟究竟教理,為頓;佛陀對教理知識較差的眾生漸次說《阿含經》(鹿苑時)、《大方等大集經》、《大般若經》,使其由淺入深,轉小向大,漸次深悟教理,為漸;在頓、漸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與不定只是顯與隱的區別,同席聽講,各自悟解的教理淺深不同,或頓或漸,隱而互不相知的為秘密教;顯而互知的為不定教;到了講《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時,聽眾已經成熟,佛陀演教超出於方式之外,稱之為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與五時所說諸經相配,《華嚴經》就是[步蘙⒓鎇鸞蘙B乖肥薄鞍⒑筆遣亟蹋琜〕薣釵璽!洞蠓降卻蠹訪揮幸歡ǎ慕癱冉隙運擔雌淥遠歟潛鸞獺!棟閎艟、分兄畈堪閎簦、遣、魍ā⒈稹⒃踩、痰模、莆、ń獺W詈蟆睹罘貳ⅰ洞蟀隳、嘆、紛ㄏ栽怖恚、譴吭步獺?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天台宗 - 創始人智顗1智顗(538—597)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世稱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人。父親是梁朝的官吏。十七歲時,值梁末兵亂,家庭分散,顛沛流離,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為僧。十八歲投湘州(今湖南長沙市)果願寺法緒出家,授以十戒;師叫他去慧曠律師處學律,二十歲受具足戒。這時他已精研律學,深好禪觀。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今河南光山縣)大蘇山,他就前往請益。慧思為他演說四安樂行,他日夜勤習,造詣甚深。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陳光大元年(567)慧思臨去南嶽時,囑他往金陵(今南京)弘傳禪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東下,到達陳都講禪。過了兩年(569),受請主瓦官寺開講《法華經》,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一宗教觀的基礎。智顗住瓦官寺前後八年,除講《法華經》而外,還講《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寫出《六妙法門》等。陳太建七年(575)離開金陵,初入天台山,於北面山峰,創立伽藍,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華頂峰,行頭陀行,晝夜禪觀。陳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靈曜寺。陳少主請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又講《仁王般若經》,慧暅、慧曠、慧辯等名僧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此後智顗所講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陳亡,智顗上廬山隱修。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遣使到廬山堅請智顗往揚州傳戒,他即前去為楊廣授菩薩戒,受到“智者”的稱號。次年(592)他回到故鄉荊州,於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此後兩年(593—594)在寺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開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從楊廣之請,再到揚州,撰《淨名經疏》,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這時他已五十八歲了。以後兩年(597),會稽嘉祥寺沙門吉藏,曾奉書天台邀請他到嘉祥寺講《法華經》,他因病未能前往。過了些時,他在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十月,楊廣遣使入山迎請,他仍勉強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進,不久入寂,世壽六十歲,僧臘四十。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滅後,晉王依照他的遺願在天台山另行創建佛剎,後於大業元年(605)題名為國清寺。智顗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發明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他成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法華宗。他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的道理。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十一世紀初,因爭論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分為山家和山外兩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傳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煬帝授予他智者之號,故世稱『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智顗弘法三十餘年,其著作小部分是親自撰寫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頂隨聽隨錄整理成書。現存有《法華經玄義》二十卷、《法華經文句》二十卷、《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二卷、《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金光明經文句》六卷、《維摩經玄疏》六卷、《維摩經疏》(前二十五卷親撰,後三卷灌頂續補)二十八卷、《維摩經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義》十二卷、《三觀義》(由《淨名玄義》分出)二卷、智顗前出《淨名玄義》十卷;後為晉王楊廣著疏,並別制《玄疏》。因將前出《玄義》分為三部,即《四教義》六卷、《四悉檀義》二卷、《三觀義》二卷)、《請觀音經疏》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阿彌陀經義記》一卷、《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金剛般若經疏》一卷、《菩薩戒義疏》二卷、《摩訶止觀》(初名《圓頓止觀》)二十卷、《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六妙法門》(一名《不定止觀》)一卷、《小止觀》(一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四念處》四卷、《五方便念佛門》一卷、《禪門口訣》一卷、《禪門章》一卷、《禪門要略》一卷、《觀心論》一卷、《觀心誦經法》一卷、《觀心食法》一卷、《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華三昧懺儀》一卷、《請觀音懺法》(載《國清百錄》卷一)一卷、《金光明懺法》(載《國清百錄》卷一)一卷、 《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一卷、《普賢菩薩發願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還有《大智度論疏》二十卷、《彌勒成佛經疏》五卷等,現已散佚。又《淨土十疑論》一卷,有說是後人託名偽撰。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規範,其中主要的是《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世稱為天台三大部;又《觀音玄義》、《觀者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稱為天台五小部。他的特點在於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在發揮《法華經》的要旨方面,他以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釋釋迦一代時教,用五重玄義解釋經題,述為《法華玄義》;以四釋(一,因緣釋;二,約教釋;三,本跡釋;四,觀心釋)詮經的文句,述為《法華文句》;以一心三觀、十乘觀法開顯圓頓止觀法門,述為《摩訶止觀》。他的學說,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

中國佛教八大祖庭

《佛教祖庭》

中國佛教祖庭是洛陽白馬寺。中國佛教因分為八大宗派,故有相應的八大佛教祖庭:


淨宗祖庭——廬山東林寺(初祖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林寺創立弘揚淨土宗)


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初祖達摩祖師於嵩山少林寺創立弘揚禪宗)


律宗祖庭——終南淨業寺(初祖道宣律師於終南山淨業寺創弘揚律宗)


天台宗祖庭——天台國清寺(初祖智者大師於天台山國清寺創立弘揚天台宗)


慈恩宗祖庭——長安大慈恩寺(初祖玄奘大師及弟子窺基大師於長安大慈恩寺創立弘揚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識宗)


華嚴宗祖庭——長安太原寺(初祖法藏大師於長安太原寺創立弘揚華嚴宗)


三論宗祖庭——秦望嘉祥寺(初祖吉藏大師於​​秦望山嘉祥寺創立三論宗);亦有爭議為長安戶縣草堂寺(初祖西域龜茲國高僧鳩摩羅什於戶縣草堂寺創立三論宗)。


密宗祖庭——(有待商榷)(初祖有三位:善無畏大師於長安菩提寺譯出重要密典《大日經》;金剛智大師及其弟子不空先後於長安慈恩寺、薦福寺、資聖寺、大薦福寺設立壇場、翻譯經典。三位大師在中國翻譯密典、灌頂傳法,開創了中國密宗,或稱唐密。)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法華經持驗記(1)

晉燉煌郡。釋曇摩羅剎。華言法護。本姓支氏。八歲出家。誦經日萬言。志弘大道。徧遊西域諸國。賷梵經還中夏。遂譯出賢劫正法華諸部。晉武末年。隱居深山。山有清澗。恆取澡漱。後忽以穢濁而竭。師徘徊嘆曰。人以涼德。遂使清泉輟流乎。言訖。泉流滿澗。其幽誠所感如此。時稱燉煌菩薩。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香港佛教觀音院2014年度全年共修日程表

【每月第四個星期日母難日舉行消災祈福及超薦報恩法會頂禮《慈悲三昧水懺》
上午9:00~下午5:00)

2月23日。3月23日。4月27日。5月25日。6月22日。7月27日。9月28日。10月26日。11月23日。12月28日

【歲晚感恩圓滿禮供三寶諸天及祈安法華萬緣法會】三永日

201411日(星期三)上午9:00禮供三寶諸天。
下午2:30恭誦《大乘妙法蓮華經》

12日、3日上午9:00~下午5:00恭誦《大乘妙法蓮華經》

【甲午年迎新吉祥早課】

正月初一日(31/1)零晨12:00~2:00彌勒吉祥普佛

上午10:00~12:00恭誦《佛說彌勒下生經》及上佛供

【新春祈福消災禮供三寶諸天吉祥萬緣勝會】

正月十五日(14/2星期五)上午9:00~12:00禮供三寶諸天

下午2:00~4:00恭誦《藥師如來拔除業障經》及晚課

正月十六日(15/2星期六)上午9:00~下午5:30
恭誦《金光明最勝王經》

【恭祝觀世音菩薩聖誕】

農曆二月十九日(19/3星期三)上午9:00~下午5:00

頂禮《法華普門懺》及晚課一永日


【清明思親金剛七萬緣法會】七夜晚

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七日(31/3~6/4星期一至星期日)晚上7:00~10:00
(星期一至五每晚三部、星期六全日9:00-5:00六部)
恭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農曆三月初七日下午5:00施放《瑜伽燄口平等甘露法食》一堂


【恭祝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誕辰2558年紀念浴佛法會】

農曆四月初八日(6/5星期二)上午9:00恭誦《浴佛功德經》及浴佛

下午2:00頂禮《法華三昧懺》


【恭祝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法會】三永日

農曆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13/7~15/7星期日至星期二)
上午9:00~下午5:00

恭誦《大悲心陀羅尼經》三永日


【啟建甲午盂蘭祈安超薦萬緣勝會】七夜晚

農曆七月初九至十五日(4/8 ~10/8星期一至星期日)
晚上7:00~10:00
(星期一至五每晚一部、星期六全日9:00-5:00二部)
恭誦《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下午5:30
施放《瑜伽燄口平等甘露法食》一堂


【恭祝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12/10星期日)上午9:00~下午5:00

頂禮《法華普門懺》及晚課一永日
香港筲箕灣道369~373號愛秩序樓1字樓A
電話:852-2886 8542 / 9230 0909
電郵:hkbag2004@msn.com    
電子網頁:http://sikchiwan.blogspot.hk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明德書館新整理書架

十多位來自太原財經大學志願學生幫忙圖書分類和編號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荷澤禪師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柝,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淨五根,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瘁骨剛人不顧,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悕,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融鎔頓入不思議,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我善智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幾迴生,幾迴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遊靜坐野僧家,閬寂安居實瀟灑,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瑠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熒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着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燄,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雲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我靈覺何交涉,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崖,不離當處常湛然,覔即知君不可見,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擁塞,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我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沈師子住,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呈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我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勿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饑逢王饍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懞懂頑皮靼,祗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恆沙也無極,四事供養敢辭勞,萬両黃金亦銷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法中王,最高勝,恆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象駕崢嶸謾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我今為君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