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華嚴大法源流之洄溯<演本老法師>

佛滅度六百年後。南天竺有龍樹菩薩出世。夙世與馬鳴菩薩有殊緣。金剛正智經云。 馬鳴龍樹。均過已成佛。馬鳴為大光明佛。龍樹為妙雲相佛。大莊嚴三昧經云。馬鳴過去為日月星明佛。龍樹名雲自在王佛。付法傳云。本迹則妙雲如來。現跡剛位 登歡喜。龍樹菩薩本傳云。出家入山。山有古塔。塔中住一老僧。相見甚相得。老僧以大乘經授之。歡喜誦持。了解經義。發心更求。餘經不易得。遠遊諸國。至大 海濱。於海濱靜處。得入水衣。見水晶室。住彼思惟法要。欲盡蘊奧。啓發後賢。苦未能如志。捷徹法源。不知無量法寶。深藏在大海龍宮。由護法大龍王守護。龍 樹求法精誠。默相通感。大龍知其所志。為作方便。導入龍宮。聚經所在。發七寶函。舉大乘方等深奧經典中無量妙法授之。(方等部聚寶異常豐富。舉世多忽不經 心。或者法緣之慳。抑求法之心願未發乎。否則無緣聞法。不生佛世與正法時代。退入像末。難與最豐富之法寶接近乎。)華嚴不思議解脫經。有上中下三帙。上帙 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帙有四十九萬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帙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先加忖量時代及大眾機宜。畢讀下帙。因天分殊 特。過目成誦。憶持不失。所得之數。以視全分。微乎其微。但已比閻浮提所有經籍。實增多倍。大龍知其已遂所願。送之出海。剎那之頃。達南天竺。一如其師馬 鳴大士。轉大法輪。作師子吼。攝伏魔眾。福利人天。一時徧界騰歡。齊作佛日重輝之慶矣。

東震不思議解脫之大機成熟時至
華嚴大法再三從于闐罽賓傳來

華嚴大法之傳入東震。後先開三譯會。最先六十卷華嚴經譯出。此經梵本。沙門支法領。在蔥嶺以北之于闐國。得華嚴經前分三萬六千偈。適大唐上下一致。 求法甚殷。感經來華。譯經聖者。早聞東震多大乘根器。渴求法要。為其餘諸處所望塵而弗及。以故不少深通經、律、論之三藏法師。發願待時。時至發足。離祖國 而東來。亦有由度師通力。知其緣在華。指示而至。時中印度佛馱跋陀羅發願東來布化。佛馱漢譯為覺。跋陀羅譯為賢。覺賢大師為中天竺甘露飯王之裔孫。迦維羅 衛人。迦維羅衛漢文譯為大千之中。世尊即降生於此國白淨飯王宮。其祖父達摩提婆譯為法天。因行商於北天竺。遂北徙於北天竺。父達摩修耶利譯名法日。父少 亡。賢三歲孤。五歲又喪母。為外氏所養。外祖鳩婆利知其聰敏。兼悼其孤露。乃迎之還度為沙彌。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以習誦為業。眾勤課彌月。賢一日已畢。 其師歎曰。賢非常人。一日敵人三十天。及受具戒。修習益勤。博學眾經。多所通達。少以禪、律馳名。與同學名達多者。共遊罽濱。(其地多貧苦微賤。自幼失 學。辛苦力作之人。達多每樂至彼處遊化。)同處積載。達多雖服其才名。未深知其造詣。後於密室閉戶禪坐。忽見賢來。驚問自處來。答云。暫住兜率。致敬彌 勒。言訖便隱。達多方知是聖人。難測聖量。後屢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知其得那含果。(捨報不再來人間受生也。)賢發願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接引有緣。
  會秦沙門智嚴碩德。一行數人。來至罽賓。見西土法眾。希有清淨。乃慨然言曰。我諸同輩。均有道志。惜未遇大善知識。發悟無由。遂虛懷諮詢。誰能流化東土。 僉應之曰。佛馱跋陀。生中天竺。迦維羅衛。族姓相承。世遵佛道。童齕出家。早通經法。少受業於大禪師佛大先。先斯時亦在罽賓。語智嚴曰。可以振僧維。授禪 法者。佛馱跋陀足當其選。嚴要請賢至。賢遂愍許。於是別眾辭師。裹糧東去。步行三載。備歷寒暑。既度葱嶺。路經六國。國主敬其遠化。莫不傾懷資奉。 至交趾。因其地濱臨南海。遂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何可停也。不二百餘里。忽被無情之逆風。吹 舶倒退。還向島下。避風安息。眾人咸驚賢之先知。樂師事之。聽其進止。後經一處。欣遇便風。他舶競發。唯恐失時。賢告舶主。不可輕動。舶主乃止。不敢違 命。未幾喧傳。先發諸船。同受災難。後於暗夜。賢忽傳令。眾舶俱發。無肯從者。自舶工人。亦無勇氣。欲待曉行。賢自起身。收纜開行。僅此一舶。向前邁進。 俄爾盜至。留未發者。咸皆遇難。抄掠一空。頃刻之間。舶抵青州。東萊郡境。方始登陸。賢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城。即往依之。什見賢至。大為欣悅。共論法要。振 發玄微。多所補益。什每有疑義。必共諮決。姚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大集群僧。東宮談法。羅什與賢。往復論辯。什問。法云何空。賢答。眾微成色。色無自 性。故唯色常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一微。答言。群師或破斥一微。我云不然。又問:微是常耶。答言。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道 俗不解。以為之所計。微塵是常。他日長安學僧。復請更釋。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遂有眾微。微無自性。則為空矣。豈得不破一微。常而不空 乎。先是沙門支法領。於于闐得華嚴前三萬六千偈。未經宣譯。至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覬。及右衛將軍諸法度。虔請賢為師。譯出此經。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 業、慧義、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寺。譯出華嚴六十卷經。詮定文旨。會通華梵。妙得經義。道場寺經歷久遠。猶有華嚴堂留存。作永之紀念。賢繼續譯出僧伽 律。觀佛三昧海經。泥洹及修行方便論等。凡一十五部。百十七卷。非本篇範圍從略。欲知覺賢詳史。可尋梁高僧傳二卷閱之。以上為六十卷華嚴經譯主之史略。譯 出至今。已一千五百三十年。

  大華嚴八十卷經。初唐武后攝政時。隨時代潮流。殷切求法。以前此譯出華嚴經尚未完備。知于闐方面。時有天竺聖人。遊化至彼。從此再三勤求。或能如願以償。 遣使求經。並請譯經師蒞唐。成此勝業。果如所願。華嚴梵文全部。及譯經法師實叉難陀。應聘而來。于距今一千二百五十四年之乙未年。聖經及譯經聖師。請到長 安。于東都大內。大徧空寺翻譯此經。天后親臨法座。手撰序文。實叉難陀。漢文譯為學喜。生長於于闐。智度恢宏。風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異學。乃宏揚大化 應運篤生之人材也。同時禮聘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及沙門義淨。(此兩位三藏法師。譯出多經。舉世祟仰。因不在此篇範圍。略而未詳。)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 禮佛藏等。於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二年完竣。可知此經出現於東震。距今一千二百五十二年。後實叉難陀。以母年衰老。思親求歸。越十載。又禮聘來長安。其史 略具載於宋高僧傳卷二。

  華嚴經四十卷。大華嚴後分。詳前卷二之所略。普賢行願品有二十卷之多。凡十二萬五千一百十五字。占此經之半。(凡有志欲窺行願品全豹者。可向各地佛經流通處求之。)演本既受三寶寺開創主任雪山大師之徵文。謹述華嚴源流於篇末以供識者之研究。





錄自華智大師示寂一週年紀念日再版『普賢行願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