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十宗之---襌宗
禪宗,又名少室宗、或少林宗、達摩宗、心宗。
一、歷史:釋尊在菩提樹下,夜者見明星,豁然大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禪的起源,迨釋尊成道後的四十九年,在涅槃會上拈花示眾,惟大迦葉尊者破 顏微笑,釋尊讚大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笑法門,付囑於汝,汝當善為護持。」此即禪宗以心傳心的開始。大迦葉尊者受法以後,傳於阿 難尊者,阿難傳於商那和脩,以次則優娑趜多等,至達摩諸祖,次第傳承,是為印度禪宗的二十八袓。達摩祖師,為中土傳燈的祖,當梁代普通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前 來中國南海,廣州刺史上表奏聞,梁武帝遂迎至金陵,問道之間,帝不領悟,師因機緣不合,渡江至魏,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達九年之久,直至二袓慧可, 於風雪中斷臂求法,大師乃傳以心法,為中土本宗的第二袓。慧可又傳法於三袓僧璨,僧璨又傳法於四袓道信,道信以下,分為兩系,一為黃梅弘忍大師,是為本宗 的正傳,稱為五袓。一為牛頭法融禪師,則爲本宗的旁系,稱為牛頭禪。五袓弘忍以下,也分為兩宗,正受法的,為六祖慧能大師,化行南方,稱為南宗禪。次則神 秀大師,稱為北宗襌。又慧能所弘的為頓教,其立論的偈言為神秀的反調,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所弘的為漸教,其立論 的偈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因之又稱為南頓北漸,其不同點表列如次:
禪:
南頓---主觀---內---理---向內的---哲學---平等---心---靈
北漸---客觀---外---事---向外的---倫理---差別---身---肉
修證的途徑,明心見性以大覺。(儒家為存心養性以合作,道家為修心煉性以了道。)
六祖的門下,傳心得者,其最著名的有南嶽懐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諸師。以上五師,俱各化行一方,其中尤以懷讓、行思兩大師,傳法最 盛。其後流為五宗七派,在全中國的佛教中,獨居弘盛的地位,宋代的文人學士,無一不具有修禪的經驗,如第一流的儒者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陸象山、朱晦 菴、王陽明等,都有靜坐內觀的工夫,亦係多年研究佛學而後歸儒的,其攝取禪宗明心見性,即心是佛的思想,以創立嶄新的人生觀。故程朱居敬存誠的理學派,與 陸象山宇宙即我心的學派,無一不受禪宗的影響。而新儒學的氣象,在中國學術思想上,是光芒照耀萬丈的。
二、經典:本宗自從迦葉付法,達摩 西來,都是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而實證於般若的體上,所以本宗不依經論,而直契合於一實相的法印,故又稱為教外的別傳,心傳的正宗,惟本宗雖不立文字,但 為教化的方便,有時卻不能不假借應用文字,以弘教法,通常金剛楞伽二經,原為本宗所盛依用,其次如維摩圓覺亦多為禪家所傳講。
三、教義: 禪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思維修,或靜思惑,攝心一境等等。這是色界統一心理狀態的定心法,是伏惑資發淨慧的勝緣,佛教中有小乘禪與大乘禪的分別。方便觀與 正觀,是小乘禪、法相宗的五重唯識觀,三論宗的八不中道觀,天臺宗的三諦圓融觀,華嚴宗的事事無礙法界觀,真言宗入我我入觀等,是大乘禪。故本宗的教理可 謂包括佛教實際的名稱。禪是用直觀體驗的方法,達到明心見性,透澈空門的妙境,其思想一言以蔽之,為「即心是佛,是心作佛」重在力行實踐,而非理論的宗 教。
禪的心體是一性圓明,無我無念,昭昭明明,靈靈覺覺,寂然不動,澈見自我的心源,與天地同體,與萬物同根,物我一如,自他不二的境界。否認孤立的小我,直 覺整個人群,社會乃至一切動物,同是宇宙大生命的顯現,生死苦樂,皆由執著孤立的小我慾而起,認色身為自我而忘心性者為迷,認心性為我而忘色身者為悟。色 身是有形的孤立小我的小生命,故有生死苦樂。心性是無形的共同宇宙靈的大我大生命,故無生死悲歡,我們處此苦多樂少的現世,如能超越苦樂,居有生死的幻 身,而了卻生死,可稱為心地光明,究竟解脫的偉人。
又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如能啟發人性渾一的天性,可以表現功奪造化的偉大力量。佛說:「周遍太虛,無非是性」。性即心物合一的本體,包括了 能力,質三者的相互作用,現代原子分析的結果,已可證驗心物已歸於一元化,山河大地等一切有形,皆是性的幻影。性是清淨本然,故佛家要「返其本然」。儒家 要「行其當然」。道家要「順其自然」。可隨眾生心要做什麼,即是什麼,例如近代眾目所睹的虛雲老和尚,應用性靈功同造化的兩件事實:(1)民國十五年暮 春,在雲南雲棲寺傳戒講經期間,殿前枯梅開白蓮花數十朵,於寺前後菜園,所有青菜盡開青蓮花,每花中心如一立佛像,事屬稀奇,張拙仙先生曾撰雲棲菜梅記 瑞,刻於石上,並詩一首如下:
華亭千歲刼如灰,雲瑞重逢五色開,苦菜徧呈青玉佛,枯梅欣湧白蓮臺。
法筵優鉢諸天雨,道樹菩提自性栽,正聽闍黎宣戒本,一花復現一如來。
(2)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在廣州淨慧寺(即六榕寺)建水陸道場七晝夜,結壇時,寺內緋桃忽然著花,重臺璀璨,得未曾有,花開一旬未謝,觀者塞途,胡毅先生曾有詩誌其盛事:
法會儼未散,緋桃花滿枝,如何黃落後,倐變艷陽時。
卉木尚靈感,幽冥從可知,訶林久蕪穢,何日與加持。
因為禪功是歸一,悟一,行一,得一,識一的,關於一的應用,佛曰:「歸一」。儒曰:「貫一」。道曰:「守一」。假如我們的性靈功夫造詣至此,則真如的妙 法,可以化育眾生,道環不斷,永遠進化無窮,決定可以建立地上的莊嚴淨土,實現世界的協和與繁榮。故本宗注重現實生活的證悟,應首先發心,由人天二乘,至 於大乘五乘道所攝六度萬行,修積福德資糧諸善法,均須切實奉行,並親近明師益友,修定參禪,直趨大道,永不退悔,今生不了,期之來生,堅志三生,必可豁然 貫通,體解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在平日生活實踐上,即說即做,悟行能夠合一,故大義當為之事,勇猛精進,雖赴湯蹈火,毅然而為之,於接物應世,常 能心普萬物而無心(天地之定),情順萬物而無情(聖人之定),而能慈悲救世,自在應用,能完成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人格的,即就成功了佛格。
一、歷史:釋尊在菩提樹下,夜者見明星,豁然大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禪的起源,迨釋尊成道後的四十九年,在涅槃會上拈花示眾,惟大迦葉尊者破 顏微笑,釋尊讚大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笑法門,付囑於汝,汝當善為護持。」此即禪宗以心傳心的開始。大迦葉尊者受法以後,傳於阿 難尊者,阿難傳於商那和脩,以次則優娑趜多等,至達摩諸祖,次第傳承,是為印度禪宗的二十八袓。達摩祖師,為中土傳燈的祖,當梁代普通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前 來中國南海,廣州刺史上表奏聞,梁武帝遂迎至金陵,問道之間,帝不領悟,師因機緣不合,渡江至魏,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達九年之久,直至二袓慧可, 於風雪中斷臂求法,大師乃傳以心法,為中土本宗的第二袓。慧可又傳法於三袓僧璨,僧璨又傳法於四袓道信,道信以下,分為兩系,一為黃梅弘忍大師,是為本宗 的正傳,稱為五袓。一為牛頭法融禪師,則爲本宗的旁系,稱為牛頭禪。五袓弘忍以下,也分為兩宗,正受法的,為六祖慧能大師,化行南方,稱為南宗禪。次則神 秀大師,稱為北宗襌。又慧能所弘的為頓教,其立論的偈言為神秀的反調,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所弘的為漸教,其立論 的偈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因之又稱為南頓北漸,其不同點表列如次:
禪:
南頓---主觀---內---理---向內的---哲學---平等---心---靈
北漸---客觀---外---事---向外的---倫理---差別---身---肉
修證的途徑,明心見性以大覺。(儒家為存心養性以合作,道家為修心煉性以了道。)
六祖的門下,傳心得者,其最著名的有南嶽懐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諸師。以上五師,俱各化行一方,其中尤以懷讓、行思兩大師,傳法最 盛。其後流為五宗七派,在全中國的佛教中,獨居弘盛的地位,宋代的文人學士,無一不具有修禪的經驗,如第一流的儒者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陸象山、朱晦 菴、王陽明等,都有靜坐內觀的工夫,亦係多年研究佛學而後歸儒的,其攝取禪宗明心見性,即心是佛的思想,以創立嶄新的人生觀。故程朱居敬存誠的理學派,與 陸象山宇宙即我心的學派,無一不受禪宗的影響。而新儒學的氣象,在中國學術思想上,是光芒照耀萬丈的。
二、經典:本宗自從迦葉付法,達摩 西來,都是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而實證於般若的體上,所以本宗不依經論,而直契合於一實相的法印,故又稱為教外的別傳,心傳的正宗,惟本宗雖不立文字,但 為教化的方便,有時卻不能不假借應用文字,以弘教法,通常金剛楞伽二經,原為本宗所盛依用,其次如維摩圓覺亦多為禪家所傳講。
三、教義: 禪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思維修,或靜思惑,攝心一境等等。這是色界統一心理狀態的定心法,是伏惑資發淨慧的勝緣,佛教中有小乘禪與大乘禪的分別。方便觀與 正觀,是小乘禪、法相宗的五重唯識觀,三論宗的八不中道觀,天臺宗的三諦圓融觀,華嚴宗的事事無礙法界觀,真言宗入我我入觀等,是大乘禪。故本宗的教理可 謂包括佛教實際的名稱。禪是用直觀體驗的方法,達到明心見性,透澈空門的妙境,其思想一言以蔽之,為「即心是佛,是心作佛」重在力行實踐,而非理論的宗 教。
禪的心體是一性圓明,無我無念,昭昭明明,靈靈覺覺,寂然不動,澈見自我的心源,與天地同體,與萬物同根,物我一如,自他不二的境界。否認孤立的小我,直 覺整個人群,社會乃至一切動物,同是宇宙大生命的顯現,生死苦樂,皆由執著孤立的小我慾而起,認色身為自我而忘心性者為迷,認心性為我而忘色身者為悟。色 身是有形的孤立小我的小生命,故有生死苦樂。心性是無形的共同宇宙靈的大我大生命,故無生死悲歡,我們處此苦多樂少的現世,如能超越苦樂,居有生死的幻 身,而了卻生死,可稱為心地光明,究竟解脫的偉人。
又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如能啟發人性渾一的天性,可以表現功奪造化的偉大力量。佛說:「周遍太虛,無非是性」。性即心物合一的本體,包括了 能力,質三者的相互作用,現代原子分析的結果,已可證驗心物已歸於一元化,山河大地等一切有形,皆是性的幻影。性是清淨本然,故佛家要「返其本然」。儒家 要「行其當然」。道家要「順其自然」。可隨眾生心要做什麼,即是什麼,例如近代眾目所睹的虛雲老和尚,應用性靈功同造化的兩件事實:(1)民國十五年暮 春,在雲南雲棲寺傳戒講經期間,殿前枯梅開白蓮花數十朵,於寺前後菜園,所有青菜盡開青蓮花,每花中心如一立佛像,事屬稀奇,張拙仙先生曾撰雲棲菜梅記 瑞,刻於石上,並詩一首如下:
華亭千歲刼如灰,雲瑞重逢五色開,苦菜徧呈青玉佛,枯梅欣湧白蓮臺。
法筵優鉢諸天雨,道樹菩提自性栽,正聽闍黎宣戒本,一花復現一如來。
(2)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在廣州淨慧寺(即六榕寺)建水陸道場七晝夜,結壇時,寺內緋桃忽然著花,重臺璀璨,得未曾有,花開一旬未謝,觀者塞途,胡毅先生曾有詩誌其盛事:
法會儼未散,緋桃花滿枝,如何黃落後,倐變艷陽時。
卉木尚靈感,幽冥從可知,訶林久蕪穢,何日與加持。
因為禪功是歸一,悟一,行一,得一,識一的,關於一的應用,佛曰:「歸一」。儒曰:「貫一」。道曰:「守一」。假如我們的性靈功夫造詣至此,則真如的妙 法,可以化育眾生,道環不斷,永遠進化無窮,決定可以建立地上的莊嚴淨土,實現世界的協和與繁榮。故本宗注重現實生活的證悟,應首先發心,由人天二乘,至 於大乘五乘道所攝六度萬行,修積福德資糧諸善法,均須切實奉行,並親近明師益友,修定參禪,直趨大道,永不退悔,今生不了,期之來生,堅志三生,必可豁然 貫通,體解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在平日生活實踐上,即說即做,悟行能夠合一,故大義當為之事,勇猛精進,雖赴湯蹈火,毅然而為之,於接物應世,常 能心普萬物而無心(天地之定),情順萬物而無情(聖人之定),而能慈悲救世,自在應用,能完成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人格的,即就成功了佛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